背景链接
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速,我国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。国家统计局相关统计显示,从2012年开始,中国16~59岁劳动年龄人口以每年350万人左右的规模在减少。“人口红利”的消失,必然需要寻找某种解决路径或替代策略,才能维持我国的生产力水平。当下,以“人才红利”替代“人口红利”成为各界共识。一言以蔽之,就是提高劳动力的平均技能水平,提高单位生产率来弥补劳动力数量的下降。
2016年3月,教育部、中华全国总工会印发《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——“求学圆梦行动”实施方案》。到2020年,资助150万名农民工接受学历继续教育,使他们能得到相应的技术技能培训,通过学习免费开放课程提升自身素质与从业能力。
深度解析
[原因分析]
从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“大国技师”概念,到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两会中强调的“大国工匠”精神,“人才”成为近年经常被提及的热词。
但是当前,我国农民工群体面临的现状是:
一方面,农民工在劳动者群体中占比之大,通过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可一目了然。2015年,全国城镇就业人员共4.04亿人,其中农民工总量为2.77亿人,比上年增长1.3%。
另一方面,农民工普遍受教育程度却偏低。截至2014年,高中及以上学历农民工占23.8%,大专及以上学历农民工仅占7.3%,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34.8%。虽然农民工学历层次和接受技能培训的比例逐年提升,但总体比例仍相对较低。这既说明当前农民工群体的学历层次和技能水平相对较低,反过来也让我们看到了提升的巨大空间。
[面临问题]
第一,面临工作与学业的矛盾。农民工是有工作的群体,若要接受教育,必须面临工作与学业的矛盾。现实中,很多企业对农民工请假并不宽容,甚至可以说苛刻至极,再加上接受教育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,要在兼顾学业和事业的情况下,将收入损失降到最小,其实是很难的。而大部分农民工都需要养家糊口,可能不得不为了工作而忽视教育。所以,即使国家的扶持政策如此优越,工作和学业的矛盾仍是阻碍农民工继续接受教育的一大障碍。
第二,学费也是一个不可小觑的问题。尽管此项行动计划提出建立健全政府、工会、用人单位和学习者共同分担成本、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投入机制,但农民工本身的工资收入并不算高,通常还要承受较大的家庭负担,因此,学费问题也可能成为一些农民工接受教育的掣肘。
第三,要考虑如何在提高农民工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同时,使他们所学知识符合市场需要。否则,较为随意的继续深造,对他们自身、对企业以及中国经济的创新与发展的作用将微乎其微。
[参考对策]
从教育内容上看,公务员考试网总结对于农民工的再教育应当注重两个方向。
其一,是加强技术技能培训,让他们在短期内获得就业以及增加收入的优势条件。当下,农民工从事的传统行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,像建筑、制造、物流、餐饮、保姆等聚集大量劳动力的行业,技术含量已经大大提高:制造业用上了机器手、保姆需要懂科学育儿知识、不会驾车不会用网络当快递员都会吃亏……行业的升级,倒逼从业者的技能升级。因此,对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,既是产业和社会发展所需,也有利于农民工就业。
其二,则是要加强农民工的综合素质培训,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,甚至投身创新创业。要通过提升农民工的学历和素质,提高其在自我认知、科学素养、社会责任、法律意识、权益观念等方面的认识,才能让他们实现年“由内而外”全面的城市化。
从培训形式上看,有关方面提出“互联网+农民工”,不失为降低学习门槛、增强灵活性的好办法。但考虑到农民工上网条件的现实不便,不妨考虑发放通用的“网络教育券”,或在文化馆、图书馆、社区中心等地设置专门的网络教育基地,为农民工大开方便之门。
同时要动员社会力量筹集资金,投入到农民工再教育中来。实际上,农民工的技能和学历提高了,对企业主和雇主来说也是好事。再通过制度激励,例如企业对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费用可税收返还、鼓励社会组织和公益机构进入相关领域等,进一步提升全社会对农民工再教育的热情氛围。